⒈制成飼料。餐廚垃圾經分選、脫水、脫脂、烘干、破碎,可制成高營養的動物飼料,蛋白質含量在20-30%,喂養豬、雞,也可供寵物食用。產品符合衛生、環保、農業等標準要求,制造飼料的設備、設施、工藝已基本成熟,兄弟城市已有這方面經驗。國外如德國、芬蘭、古巴等國家就將餐廚垃圾經適當處理與飼料配合使用,使其資源化。我國飼料蛋白質短缺,相當部分以進口魚粉彌補,餐廚垃圾資源化正好部分補充飼料蛋白質的短缺。用餐廚垃圾制成飼料后需進行品質檢驗,保證安全。
⒉堆肥處理。餐廚垃圾經分選、脫水、發酵、烘干、破碎、混合化肥、造粒后制成有機復合肥。基本技術可分為好氧發酵堆肥法和厭氧發酵消化法,根據對通風、濕度、攪拌、溫度的不同控制以及菌種和菌種添加方法的不同,可以演變為多種工藝流程。
兩者相比較,堆肥處理成本略低于制成飼料,但銷售缺乏市場,只能無償提供給農業部門,綜合效益較差。而制成飼料的話有一定銷售收入,適當的利潤對減輕政府和餐飲企業負擔、收運處置公司的市場化運作具有重要意義。
餐廚垃圾資源化的另外途徑是在居民住宅小區和單位食堂等量小而分散的地方設立生物垃圾處理機,這是一種添加了高效菌種并控制堆肥條件的動態快速有機垃圾堆肥器。投放餐廚垃圾,從源頭就地處理,消納后的殘渣可作為花肥或小區綠化土。